【三下乡】“酉音通桥”青春行:推普声动酉阳,架设乡村振兴语言金桥
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学子赴酉阳麻旺镇开展2025年“三下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
2025年7月9日至13日,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酉音通桥”推普实践团肩负青春使命,深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麻旺镇光明村,开展为期五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将推普课堂搬进乡村教室,将调研脚步印在田间地头,将文化探寻融入非遗工坊,以实际行动架设起一座以语言为基、沟通城乡、助力发展的青春之桥,为酉阳这片热土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动能。
【千里奔赴:初抵光明,调研绘就实践蓝图】
首日清晨,团队从大足出发抵达光明村。下午即深入农户开展语言使用状况调研,宣讲推普意义。当晚,成员们围坐梳理信息,精心规划后续活动,确保实践精准对接乡村需求,一份聚焦光明村实际、兼顾酉阳文化特色的推普实践蓝图在精心部署中逐渐清晰。
【童心筑梦:“朝阳计划”点亮乡村未来希望】
翌日,“朝阳计划”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启动。实践团通过手抄报创作、趣味绕口令、手势舞教学等形式,为乡村儿童带来生动推普课。孩子们用普通话讲述画中故事,勇敢登台分享童真梦想。新华字典、益智积木等礼物承载着对未来的期许,稚嫩而清晰的普通话在教室回荡,点亮了语言启蒙的星火。
【地标寻声:桃花源里激荡推普新活力】
第三日,团队拓展至酉阳桃花源街道。成员们以街头采访探寻游客对普通话价值的认知,同步开启文旅直播,在线展示推普实践与山水人文之美。青春身影与千年胜景交融,让推普之声乘着数字翅膀传向远方。
【非遗对话:以语言为钥,开启文化传承密码】
第四天深度聚焦文化传承。在苗绣工坊、棕编工坊,成员们感悟非遗魅力;夜幕中的张家寨,土家摆手舞篝火熊熊。访谈摆手舞传承人时,老师动情坦言:“动作可教,但最难的是让他们真正‘听懂’这舞里的故事和情感。要是大家都能用顺畅的普通话交流,我就能把每一个摆手、每一次踏脚背后的山魂水魄、祖先智慧,说得更透,传得更远。”深刻印证了普通话对促进文化交融的关键价值。传承人质朴而深刻的语言,直击非遗传承中语言沟通的痛点,也强有力地印证了推广普通话对于促进文化理解、扩大非遗影响力的关键作用。
【情系乡土:满载而归,语言之桥连通振兴之路】
收官日上午,团队成员再次来到光明村党群服务中心,与几天来结识的小朋友们进行深入交流,耐心辅导他们的假期作业,并巩固复习推普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依依不舍的告别,是对团队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临行前,实践团成员与偏柏乡党委郭书记进行了短暂而富有成效的交流。团队负责人汇报了五天来在光明村及周边开展推普活动的情况、调研发现以及关于当地推普工作的思考与建议。郭书记高度肯定了实践团深入基层、服务乡村的务实精神和工作成效。她深情表示:“你们用青春行动生动诠释了推广普通话对于打破信息壁垒、对接外部资源、激发内生动力的深远意义。这座‘语言桥’,连着民心,通着未来,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期望未来有更多这样的青春力量注入酉阳,共同谱写乡村发展的新篇章!”
带着村民的深情厚谊、孩子们的纯真笑容、非遗文化的深刻启迪以及地方领导的殷切嘱托,车轮驶离酉阳的青山绿水,但实践团成员们心中那座以“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为基石的责任之桥、奉献之桥,却愈发清晰、坚固。
【青春回响:以语通心,助力振兴步履铿锵】
为期五天的酉阳麻旺镇之行对实践团成员而言,不仅是一次深入基层的社会实践,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与能力提升,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学子服务国家战略、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与担当。
(指导老师:罗舒琪、陈俊锋)
|初审|罗舒琪
|终审|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