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专业建设,生态环境学院召开环境监测技术研讨会
为全面推进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内涵建设,破解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衔接的关键问题,切实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重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3月7日,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生态环境学院在学校会议室组织召开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建设研讨会。大足区生态环境监测站技术专家陈学,罗丹、孔杨云、陈芳、陈洪、刘娅、陈茂林等专业教师代表共同参会,会议由罗丹主持。
作为区域生态环保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生态环境学院始终将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紧密绑定。研讨会上,来自大足区生态环境监测站的陈学专家率先发言,结合当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变革与岗位需求变化。他指出,随着智慧监测设备普及、第三方检测机构规范化管理推进及碳监测新领域兴起,环境监测技术人才需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高效的实操能力,尤其要熟练掌握监测数据分析、质量控制等核心技能,才能满足环境监测工程技术人员、环境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群的岗位要求。
随后,学院专业教师团队围绕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开发三大核心议题,与行业专家展开热烈交流。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双方一致认为,现有课程需进一步调整结构,减少单一理论课程占比,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 —— 特别是应结合大足区生态环境监测站的实际工作案例,将真实监测项目中的数据分析流程、质量控制标准融入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的训练中提升实操能力,切实增强课程实用性。在师资队伍建设环节,“双师型” 教师培养成为讨论焦点。孔杨云介绍,学院目前已初步构建 “双师型” 教师培养体系,但部分教师仍存在行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对此,陈学专家建议,学院可与监测站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定期安排教师参与监测站的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等工作,同时联合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的科研项目,在实践与科研中提升教师的行业素养与技术水平。此外,双方还就教学资源开发达成共识,计划共同编写基于真实项目案例的实训教材,并建设共享型实验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更贴近行业实际的学习素材。
会议最后学院对研讨成果进行总结。此次研讨会为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建设理清了思路、凝聚了共识,后续学院将认真梳理专家建议与交流成果,制定具体的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一方面将细化课程改革方案,明确综合性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模块与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将完善 “双师型” 教师培养计划,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更多理想信念坚定、专业技能扎实、符合区域生态环保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贡献更多职教力量。
上一篇:生态环境学院召开年终工作总结会议